【本報記者葉濤】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一宣示深刻反映了今年政府工作的施政方向和政策取向。
經營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達5670.7萬戶、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達1.25億戶。有效提振數以億計經營主體的發展信心,對于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至關重要。
企業的發展信心根本上來源于內生動力,同時也深受外部環境影響。作為經濟運行的基本單元,企業對市場環境的"冷暖"感受最為直接。政商關系是營商環境中的關鍵要素,政務服務是營商環境的一塊試金石,直接關系市場各類經營主體的獲得感和發展信心。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秉持建設服務型政府理念,在為企服務上不斷創新、精做深耕,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枚印章管審批"、杜絕"奇葩證明"、"容缺事項承諾辦"、"異地事項跨域辦"、落實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一系列暖心服務有力推動了親清政商關系構建,也反映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
以暖心服務增強企業信心,政府必須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的部門服務觀念不強、辦事效率不高",很有現實針對性。對一地來說,好的營商環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最核心的競爭力。如果把數以億計的經營主體比作"一粒粒沙子",那么政府就要做"貝殼",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讓更多今天還是"一粒沙子"的企業變成晶瑩奪目的"珍珠"。
以暖心服務增強企業信心,既要抓大,也不放小。廣大中小微企業散布于市場各個領域,對營商環境、特別是政務環境的感受和評價往往來自于局部和細節,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制定好政策、做好大的服務的同時,還要在審批、檢查、監管等具體行政行為上下"繡花功夫"精雕細琢,自覺站在企業一邊想問題、做決策。
以暖心服務增強企業信心,要著力提高精準度。為企服務不能只有熱情,沒有辦法。去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一系列舉措"靶向"對癥,把工作做到了民營企業的心坎上。國產大模型DeepSeek引發國內外關注、人形機器人扭秧歌迅速出圈、《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屢破紀錄,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表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消費不斷涌現,這必然要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生態、標準體系和市場指引等。對這些新情況,要深入研究,找準政府和市場的結合點,才能提高為企服務精準度,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幫扶。
以暖心服務增強企業信心,要避免"內卷式"競爭。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在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批準的前提下,擅自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等方面的優惠,以"惠企服務"之名行"'內卷'式競爭"之實,既損害了市場競爭環境、又傷及了自身形象。一個地區的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對地方政府來說,正確的"暖心"服務,應是優化全要素保障支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營造良好環境,讓企業愿意扎根生長。
時代昂揚的旋律,激蕩民營企業成長的動能。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民營企業要以發展的信心與政府服務的暖心雙向奔赴、交相輝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敘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編輯 牛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