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牛暢】談及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和實施,作為深耕“AI+工業能源”領域的民營企業負責人,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羚羊”)總裁徐甲甲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給科技型民營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徐甲甲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第四章“科技創新”處處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的系統性部署。其中第二十八條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支持有能力的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在他看來,這意味著具備硬實力的民營企業的角色不僅僅是參與者,更被法律賦予“主導者”身份,對羚羊而言是重大利好。近年來,羚羊先后參與建設國家能源集團AI平臺、中石油昆侖大模型,將AI和行業“know-how”(從事行業所需要的技術訣竅和專業知識)深度結合,落地應用場景超百個,并在發電功率預測、巡檢智能識別、電力交易輔助等場景中取得實效。
法律第二十九條明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參與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依法合理使用數據。徐甲甲認為,在當下數據是生產資料的新格局中,這為像羚羊這樣通過能源行業歷史功率、設備狀態、市場行情等數據訓練大模型的企業,提供了制度保障。羚羊能源大模型在多個風電、光伏場站部署后,預測偏差降低超5%,部分電站準確率提升至97.8%,這離不開對氣象、電網運行等多維數據的持續接入與合法利用。
“這次是通過立法形式明確了我們‘有資格用重要數據’。”徐甲甲表示,該條款使得羚羊能夠有機會參與地方級“數據要素市場”試點,包括探索在安徽、江蘇等地探索新能源場景算力券、區域氣象數據接口、電力實時運行數據標準化等實踐。
“對我們這種技術驅動型公司而言,技術不落地就沒有意義。”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徐甲甲關注到這部法律支持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轉化,強調通過多種方式推動科技成果應用推廣。他介紹,當前羚羊已形成“能源大模型+工業大模型”的雙輪驅動體系,自研平臺支持從算力部署、數據治理、模型訓練到行業應用的閉環服務。在持續的開拓創新中,羚羊的技術水平逐步提升,科技成果也在不斷落地,也迫切需要這方面的支持。
在法治護航下,就自身所處的行業,徐甲甲期待各地能設立“AI+能源”示范項目,如省級AI平臺建設、電力場站數據開放試點、新能源交易AI輔助系統采購機制等,讓羚羊及行業生態伙伴有更多大顯身手的空間和機會。
被問及民營經濟促進法對AI企業的意義時,徐甲甲提出三個關鍵詞:數據、通路、信心。他向記者解釋:“數據是指數據要素的合法化使用為AI企業提供了發展基礎,通路是指平臺、標準的開放讓AI企業有了更大的施展舞臺,信心則是有制度托底、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企業家持有穩定的預期。”
在徐甲甲看來,AI的真正價值,不止于模型先進性,更在于它與行業“know-how”深度結合后,能否解決“真問題”。“AI+工業能源”,拼的不是誰的技術概念新,而是誰能把技術深入現場,緊貼設備、流程、實際需求去跑通。他認為,當AI成為行業里的“資深老師傅”時,才能真正幫助行業解放生產力。
“民營經濟促進法讓我們感受到長期投入的確定性,也讓我們更有探進深水區的底氣。”徐甲甲說,“這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跑得快未必贏,能跑得穩、跑得久,才可能構筑真正的產業‘護城河’。”
(編輯 牛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