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創新主體,構筑競爭優勢——企業家代表委員熱議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2025年03月07日10:27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郭釔杉】AI是否會顛覆制造業?傳統產業如何與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融合?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哪兒?今年全國兩會上,以DeepSeek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成為企業家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企業家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加強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全球化和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種融合不僅重塑傳統產業的面貌,還催生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做強區域優勢,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體系
      "今天我帶來一個工業人工智能的產品實物,這是一個智能讀碼器,它的性能和價格主要取決于它接受人工智能訓練的強度和深度。"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發言時,拿出一個小小的工業人工智能產品實物,向代表委員和媒體記者介紹說,"人工智能的工業產品,正在為廣東的GDP稅收和高端就業作貢獻"。
      當前,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業在進行源頭技術創新,產業應用應與技術創新聯動起來,形成數據飛輪效應。
      像安徽正在推動的高等研究院建設,就是把優勢企業和大學的優勢學科結合起來,在選拔博士研究生時,提前就按照聯合培養機制來做。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記者說,"我相信,在這一波大潮下,安徽將成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的創新策源地,以及新興產業的聚集地"。
      全國人大代表,智飛生物副董事長、總裁蔣凌峰談到,政府工作報告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重點工作,強調要培育壯大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發展,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這將為生物制藥行業增添發展新動力。作為一家生物制藥民營企業,智飛生物將緊跟政府指引,把握高質量發展機遇,持續聚焦行業前沿技術,加大創新研發力度,積極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努力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與智慧。
      多位企業家代表委員對記者表示,要以企業為主導,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通過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僅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還能實現科學導向與產業導向的有機結合。
     
      深耕細分領域,探索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模式
      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與各領域深度融合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能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提供豐富的落地場景和數據資源,還能催生大量新興產業。
      在實踐中,廣東拓斯達立足大灣區的產業優勢,探索"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融合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對記者說,自2021年起,拓斯達與國創工軟合作,基于歐拉操作系統(openEuler)開發新一代機器人操作系統平臺,并持續加大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方面的研發投入。目前,已成功研發出雙臂智能機器人,并計劃與國內頭部大模型公司合作,推動機器人從"能干活"邁向"會干活",爭取成為"最懂工藝的智能機器人"。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我們正在建立以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劉慶峰說,去年一年,科大訊飛的開放平臺上就新增了200多萬實名認證的開發者團隊。3月3日,科大訊飛推出以完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臺構建的深度推理模型星火X1,在模型參數量比業界同行少一個數量級的情況下,數學能力全面對標DeepSeek R1和OpenAI o1,用更小的模型尺寸、更少的算力做到了業界一流的效果。
      "未來我們的底座大模型,要不斷在全棧自主可控的算力平臺上對標全球最好水平,而且要在教育、醫療、司法、汽車等越來越多的專用領域做到全球領先。"劉慶峰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全球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的深度調整,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搶占市場先機,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水平。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對記者說,"我將緊抓時代機遇,積極探索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融合之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金融服務流程,提升客戶體驗,運用大數據分析挖掘客戶需求,推動金融產品創新"。
     
      產業科技"聯姻",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企業家代表委員都在緊跟時代發展,積極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并運用于企業發展中。
      對于人工智能帶來的發展機遇,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春節期間"出圈"的DeepSeek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我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底層邏輯、計算邏輯缺口。這些技術的超越與硬件制造能力的適當匹配,將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和生產、制造、生活快速高效時期的到來。同時,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會推動人類的認知水平、研究水平、創新水平快速提升,有可能給社會方方面面帶來前所未有的令人"驚喜"的應用成果。
      "未來的競爭,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我們雖然從事通用設備研究和制造,但也要在滿足客戶工藝場景的算法上不斷學習和進步。"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說,天加始終堅持專業專注、創新發展,從設備制造商向節能服務商轉型,最關鍵的是公司能力值的提升。"我們將堅持國際化協同發展,建設有競爭力的制度和體系,堅持走國際化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新能源+高端制造+機器人+農業安全等領域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蔣立談到,天加作為中國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的代表,堅定走ESG發展之路,持續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已形成以天加環境為主體的專業空氣環境制程事業板塊和以天加能源為主體的綠色再生能源事業板塊。通過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夯實基礎管理、吸引頂尖人才、建設國際領先實驗室,推動技術迭代升級,天加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潔凈環境和綠色能源的系統供應商和服務商。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成為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編輯 牛暢)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视视_亚洲无码在线中文字幕_久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网_亚洲欧洲av系列天堂日产国码

      中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 中文字幕你懂的在线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这里都有 | 久久男人精品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