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起源于山東的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廠。歷經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如今已壯大為擁有10萬名員工的綜合性跨國企業。自2012年起,我們集團連續入選世界500強,業務主要集中在紡織和鋁業這兩大傳統制造業板塊。近年來,我們也積極向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輕量化等新興領域拓展。
作為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企業,我們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全體員工的拼搏奮斗。我們始終致力于將傳統制造業做精做強,為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對我而言,最能深刻體會“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瞬間,是今年7月9日集團位于云南的第二個綠色鋁產業基地投產之時。這是集團響應我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號召、實施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自2019年起,我們將200多萬噸電解鋁產能從山東轉移至云南,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水電資源,將煤電生產轉變為水電生產,實現綠色化轉型。這一舉措不僅大幅提高了集團能源的綠色占比,顯著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也為云南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更令我欣喜的是,實現了社會、企業和百姓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堅信,隨著民營企業家們的共同努力,民營企業“正當其時”“大有可為”的瞬間將會越來越多。
2018年,我接過父輩的接力棒,掌管這家企業。而在此之前,我已與父親一同打拼近20年。在我看來,傳承的不僅是父輩的財富和權力,更是父親那一代創業人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創業的工作作風。這也是支撐我帶領集團一路披荊斬棘、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集團的核心價值觀是“為國創業、為民造福”,秉持的企業使命是實業報國、制造業強國。年輕一代管理者要繼承這個精神底色,牢記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僅要把企業管理好、經營好,更要為黨和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員工負責,持之以恒地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將家國情懷和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傳承下來,才能支撐年輕一代管理者應對所有挑戰和困難,打造百年企業。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傳統制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如何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吃過苦頭,也嘗過甜頭。總結出三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是綠色低碳發展,這是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號召。企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做到綠色低碳,這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巨大挑戰。以鋁產業板塊為例,除了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云南,利用水電生產,我們還在山東大力部署光伏太陽能發電,提高山東當地產能的綠電占比。同時,發展循環經濟和再生鋁,大大降低碳排放和能耗。
二是積極推進數智化轉型。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迭代迅速,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良好機遇。我們利用自身豐富的應用場景,結合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全面提升改造傳統制造業。例如,在紡織板塊,過去幾年我們建設了十幾座綠色智能化工廠,相比傳統生產模式,能耗降低了40%。智能化改造不僅大幅降低了成本,還提升了企業紡織板塊的競爭力。
三是創新驅動。除傳統意義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還有企業內生動力帶來的創新行為,包括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等。人工智能、大數據也會帶來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企業不但要積極實施產品工藝創新,還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促進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創新,同時帶動企業組織架構改革。
對傳統制造業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突破發展瓶頸需要厚積薄發,這并非易事。但國家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勇于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