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由中國首創和首倡,中國的第一就是世界的第一。因此,我們不僅要盯著國內的市場,也要盯著國外的市場;不僅要參與國內的競爭,也要參與國際的競爭。"在第七屆全國青年企業家大會的現場,聯合飛機集團董事長田剛印滿懷豪情地說。
從2007年懷揣著4萬元積蓄的北理工畢業生,到2025年手握全國首張無人機適航證的行業先行者,田剛印見證了中國無人機產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這近20年的創業征程,是一條以匠心為綱、以卓越為矢的創新之路。
這是一個關于產業報國的故事--從TD220到鑭影R6000,從醫療運輸到災害救援,每一次技術迭代都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這更是一個關于中國制造崛起的故事--在低空經濟的萬億藍海中,中國企業正以自主創新為槳,馭風破浪,書寫著新時代的工業篇章。
破壁:
在技術無人區點亮"中國心"
2007年,剛剛畢業的田剛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時,他剛經歷求職挫敗,為婚宴籌備的資金僅剩4萬元。這位出身江蘇鹽城醫生世家的青年,卻毅然將全部積蓄投向在當時被視為"科幻領域"的無人機研發中。
田剛印對飛行領域的選擇來自于從小的熱愛。2001年高考,他如愿考取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成為航模協會的骨干,因整機研發成本高昂,他便從無人機控制器入手。在北理工一間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他與同學用電子元件拼湊出第一臺飛行控制器,意外獲得中科院項目組29.7萬元的訂單,成為聯合飛機最初的"造血干細胞",也成就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這捧"科技火種"點燃了田剛印創業征程。憑借這筆資金,田剛印正式注冊了公司,在無人機控制器領域嶄露頭角。然而,田剛印心之所向,是做出真正的無人機,在當時連研究院都未能攻克這項難關。田剛印只能從零起步、自主創新,光研制方案就修改了近2000次,單日試飛油費高達5000元。山窮水盡之際,北京市政府與民營基金的援手,才讓聯合飛機渡過難關。
2010年,當消費級多旋翼無人機席卷市場時,田剛印選擇將戰略重心鎖定在技術復雜度極高、國內完全空白的無人直升機領域,尤其是其"大腦"--全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團隊內部激烈爭論:"多旋翼技術成熟、來錢快,為何死磕直升機?"他力排眾議,指著試驗臺上的原型機堅定回應:"重載物流需要500公斤運力,邊境巡邏需8小時續航,火場偵察要抗7級亂流--這些國家剛需,只有直升機架構能實現!"
2012年寒冬,公司賬上僅剩53萬元。投資人施壓:"買國外飛控組裝整機,馬上能變現!"田剛印卻宣布:"停止所有短期項目,資金全部投入飛控研發!"此后18個月,團隊蝸居在昌平倉庫改造的實驗室。為攻克旋翼耦合振動難題,他在試飛場連續駐扎47天,儀器記錄下326次失敗數據。當TD220終于在內蒙古草原實現全自主起降時,控制精度達到0.1米--比國際同類產品高出3倍。
在田剛印看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生死線,是未來商業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份在黎明前黑暗中的孤勇與堅守,讓企業煥發新生。2012年,他正式創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國首架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TD220,打破西方技術封鎖;2014年,聯合飛機集團應運而生,自此開啟全產業鏈深度布局之路,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這份用生命搏來的"中國心",成為掀動千億級工業無人機市場的支點。
登峰:
以極致創新定義飛行疆界
田剛印的目光始終鎖定在技術巔峰,然而技術突破也非一蹴而就。2021年,一架進口無人機在青藏高原5100米唐古拉山口因極寒(-40℃)失控墜毀,暴露了國際工業級無人機在極端環境作業領域的技術空白。
田剛印率隊緊急攻關,精準定位金屬軸承冷縮卡滯問題。面對預計半年的改造周期,他帶領團隊加大創新力度,應用熱力學仿真、碳陶復合軸承與主動溫控技術,僅用120天便推出全球首款高原型無人直升機TD550,在極寒環境穩定飛行8小時,成功填補國際極地作業裝備空白。
技術落地的深度是田剛印關注的重點。2023年5月,在黑龍江農場,觀察到傳統植保無人機作業的局限后,他主導將軍事級圖像識別技術轉化為農業應用。同年10月,搭載多光譜相機的TDA-8無人機群在河南小麥產區實現重大突破:能夠實時精準識別條銹病,變量施藥精度達97%,農藥用量減少40%,顯著提升作業效率與經濟效益。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聯合飛機集團的展臺上,一架白色傾轉旋翼飛行器精彩亮相,成為全場焦點。田剛印親自揭幕了這款跨時代作品--全球首款6噸級傾轉旋翼飛行器"鑭影R6000"。獨特的旋翼傾轉技術使得"鑭影R6000"集合了直升機垂直起降與空中懸停的能力以及固定翼飛機高速巡航的優勢,無需機場跑道,即可在復雜地形中自由起降,屬于國際首創。其飛行性能更令人驚嘆,速度、載重(2噸)、航程、飛行高度等關鍵性能指標數倍于傳統直升機,為乘客帶來"小轎車"式舒適空中體驗,也意味著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鑭影R6000的誕生,不僅能夠實現高效的點對點、遠距離運輸,為全球物流網絡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能為個人出行提供全新的選擇,就像空中的小轎車一樣,靈活且高效。"田剛印介紹,"低空經濟是未來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它將重塑我們的出行方式和城市格局。"
創新的步履從未停歇。就在今年5月,新一代重載無人直升機"鉑影T1400"在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上震撼亮相,宣告低空經濟全面邁入"噸+"級應用時代。大載重是鉑影T1400的代名詞。相比于電力供能,燃油驅動賦予其1.4噸驚人起飛重量,單機運力匹敵10臺中端無人機。鉑影T1400可以配備650千克的超大藥箱(含油)或播種系統,解決傳統無人機載重小、換藥頻繁等痛點,每小時作業超過2000畝。萬畝農田一日可成,綜合經濟效益提升300%。
"研發一代、應用一代、預研一代"--突破的背后,是田剛印刻入骨髓的研發"偏執"。這位工科出身的掌舵者始終篤信:自主創新,方能成就產品最硬核的底色與終極競爭力。
筑基:
用產業化突破叩開蒼穹之門
雖已在工業級無人機飛控系統中做到頂尖,田剛印卻毅然選擇堅持初心,制作航空級無人機。
2025年3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向聯合飛機集團自主研發的TD550無人直升機頒發全國首張型號合格證(TC)。這張適航證背后,是田剛印帶領團隊400晝夜的技術攻堅,更是其獨特研發哲學的勝利--當同行追逐短期利潤時,這位工科出身的掌舵者選擇重走萊特兄弟之路,學習自1903年第一架飛機以來的飛行原理,開始重構知識體系。"我們公司從創業到現在沒有誰因為在工程上出現問題或在技術上出現問題被批評了,然后被瞧不起或者被否定了,我們對這方面的容忍度非常高。"田剛印說,"技術容錯度,決定創新天花板。"
TC適航認證既是對技術的底層檢驗,也是無人機進入商業運營的核心前提。在重重技術指標的嚴格考驗下,田剛印的研發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術和嚴謹的態度,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TD550無人直升機作為國內首個取得適航證的機型,在6500米高原實現120千克載荷投送,8級強風中穩如磐石,填補了高海拔物資運輸空白。
適航證的取得使聯合飛機積累了豐富的國產無人駕駛航空器設計研發、制造和適航審定經驗,也為中國低空經濟的產業化進程樹立了全新標桿。田剛印表示,"這張TC證不是終點,而是產業爆發的發令槍。我們將致力于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推動中國無人機產業邁向新高度。"
2020年,某國外供應商突然斷供高精度傾角傳感器。田剛印啟動"國產化燎原計劃":開放中航智飛控接口標準,聯合中科院微電子所攻關MEMS芯片,扶持深圳某初創企業轉型傳感器生產。三年間,企業投入2.1億元研發資金,帶動17家供應鏈企業技術升級。如今TD系列國產化率超100%,成本降低60%,更催生出年產值30億元的無人機專用傳感器產業集群,鑄就低空經濟安全底座。
織網:
讓創新根系深扎中國大地
在田剛印的產業哲學中,飛機、基建、應用構成低空經濟發展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他始終秉持著"創新驅動、應用引領"的理念,積極探索無人機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可能性,致力于為各行各業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解決方案。
為解決當前醫療物資運輸困境,聯合飛機打造24小時醫療運輸"空中生命線",利用無人機運送急需血液、移植器官等。2024年以來,聯合飛機相繼在深圳、江蘇東臺、湖北十堰多地部署醫療運輸航線,通過Q20無人機搭載智能溫控箱,實現零失效運輸,全方位保障醫療物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此,田剛印表示,"利用無人機送達的不只是血液,更是生的希望。無人機飛過的天空,更是我們醫療公平的未來。"
無人機還能夠在復雜的災害環境中發揮出重大作用,如執行物資運輸、災情偵察、通信中繼等任務。2023年8月,連日暴雨導致京津冀多個地區發生洪災,TD220化身"空中基站"懸停95米高空,讓失聯48小時的涿鹿鎮重獲通訊。如今在福建林火、廣西汛情中,聯合飛機無人機已承擔"空中119"職能,救援效率提升300%,挽救無數生命。
隨著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傳統物流模式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配送范圍受限等問題。田剛印敏銳地察覺到無人機物流配送的巨大潛力及其對于偏遠地區的賦能作用,積極推動相關技術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應用。在浙江安吉山區,TD550每日三架次吊運電力塔材,破解人工搬運成本高、風險大的困局;Q100農業無人機以400畝/小時效率精準播撒,農藥用量降40%,被農戶稱為"會飛的農藝師"。
如今,田剛印的無人機產業在我國遍地開花。哈爾濱年產萬架的"一院四基地"封頂;東臺投資建設的華東生產基地和服務中心也開始投產使用……
"真正的坐標不在星空,而在我們腳下的土地。"站在東臺基地的瞭望臺上,田剛印凝視著正在興起的廠房。他始終相信:"如果沒有應用,所有基礎建設,所有飛機制造最后都是曇花一現。"旋翼聲起,萬象煥新,那鋼鐵之翼劃過的,是一個國家在高端制造領域挺起的脊梁,是一代企業家以產業報國信念熔鑄的時代航標。馭風者永不停歇,航跡所向,皆為創新的疆域。
(編輯 牛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