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葉濤】大漠孤煙起,綠洲映長空。在廣袤無垠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盡頭,黃沙與蒼穹相接處,千頃光伏板如鏡面般倒映著碧空,電解鋁車間銀灰色的外墻被層層綠蔓纏繞,汩汩中水穿過沙漠,灌溉出成片的梭梭林。這里,機器的轟鳴與鳥鳴交響,工業的脈搏與自然的呼吸共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鋁業有限公司(下稱"六師鋁業"),用十余年光陰,在荒漠中書寫了一部"黃沙變綠洲"的史詩。
鋁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鋁產業是我國第一大有色金屬產業。電解是鋁生產的核心步驟。作為中國單體產能最大的電解鋁企業,六師鋁業的崛起始于2009年。彼時,公司所在地還是一片鹽堿肆虐的戈壁灘,一腳踩下,沙土沒膝,連野草都難扎根。而今,一座工業綠洲拔地而起,190萬噸電解鋁產能擎起兵團鋁基產業的半壁江山,綠電、循環經濟、智慧工廠的標簽,使其成為中國鋁工業綠色轉型的標桿。公司領頭人,正是全國優秀企業家李慶新——一位將"兵團精神"刻入骨血的齊魯漢子。
"胡楊能活,我們就能活"
2009年,集發電、供熱、氧化鋁、電解鋁及鋁深加工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企業山東信發集團,積極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將目光投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決定在此投資建廠,發展電解鋁及配套項目。時任項目負責人的李慶新帶領一支10人組成的先遣隊踏入準噶爾盆地。初到之時,目之所及,皆為泛白的鹽堿地和被稱為"狗皮泥"的液化土,以及挺拔的胡楊樹林。"挖掘機一進場就陷進泥里,像被沙漠吞了半截身子。"李慶新回憶道。
條件是艱苦的,考驗是嚴峻的,而使命也是光榮的。在創業初期的關鍵時刻,兵團領導的一句話點燃了先遣隊成員的血性:"兵團人在這兒扎根幾十年,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沒有路,就用壓路機一寸寸夯出地基;缺人手,在集團總部支持下,18名黨員帶領上萬名工人從山東星夜馳援。白天40℃高溫炙烤,夜晚氣溫驟降至冰點,帳篷里呵氣成霜,是當時面對的環境。在新疆,11月初土地便會封凍,施工窗口期較短。為搶在土地封凍前完工,李慶新把被褥搬進面包車,與工人同吃同住。極寒天氣下,他們發明了"土法抗凍":燃煤取暖、溫水拌混凝土,甚至給挖掘機裹上"電熱毯"。零下43.6℃的深夜,口號聲在戈壁灘久久回蕩:"胡楊能活,我們就能活!"
樹有根,人有神,與胡楊林日夜相伴的李慶新和他的團隊,逐漸培育出一種如胡楊生長般的頑強精神。破土、建廠、搭設備……2010年7月26日,第一塊鋁錠在眾人的歡呼聲中走下生產線。歷經11個月,從開拓荒灘到投產運營,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創造了世界鋁業建設史上的奇跡。正如《胡楊禮贊》中所贊頌的,"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盡頭,胡楊林高挺著永不彎曲的脊梁",只要精神在、意志在、作為在,奇跡就能不斷被創造。
"那天,許多人邊笑邊抹眼淚。"李慶新說,"胡楊精神、兵團精神不是口號,是血汗凝成的勛章。"
"傳統產業必須靠創新突圍"
自1886年美國人霍爾和法國人埃魯特同時發明現代電解鋁工業的生產技術"冰晶石-氧化鋁熔鹽電解法"以來,這一基本技術路線的原理雖沿用至今,但技術的迭代始終未曾停止,主要演進方向是提高電解槽的電流容量,提高電流效率,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固化的思維。"李慶新常以此自警。突破固化思維,就需要創新驅動。2009年企業初創,當行業企業普遍采用240KA電解槽時,李慶新基于對電解鋁技術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力排眾議,直接上馬500KA槽型,當年每噸鋁電耗較之其他鋁企業就下降10%,讓六師鋁業從誕生便處于高起點上。
"保持現狀就意味著落后,傳統產業必須靠創新突圍。"2019年,六師鋁業成立"李慶新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組建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創新研究院,動員全員創新,涵養了濃厚的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創新工作室、勞模攻關組、青年先鋒隊--每年10億元研發投入,換來209項國家專利。青年工程師郭磊的"煙氣余熱回收"技術,可實現年省煤1.2萬噸;工人自創的"鋁液導流槽",讓企業年增利3000萬元……"小創新也能撬動大變革。"李慶新說。
"智能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走進六師鋁業智能集控中心,可以看到,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數百萬條數據:電流效率、槽電壓、能耗指標……"傳統工業靠經驗,現代工業靠算法優化。"李慶新介紹說,2024年,六師鋁業公司斥資6000余萬元,成功研發出了鋁電解生產智能一體化管控系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六師鋁業兵團準東園區的600KA電解槽集群實現了"遠程智能控制",生產效率提升了3%,故障率下降了40%;336臺設備"全景監測--自動調優",每噸鋁電耗再創新低,年節電5.6億度,相當于節約21萬噸標準煤。
業內人士介紹,鋁是有色金屬中唯一一個制造屬性大于資源屬性的金屬。其他有色金屬的供應主要取決于資源儲量而不是冶煉能力,但電解鋁的產量主要不是受制于原料供應,而是取決于生產技術和冶煉能力。這是鋁與其它有色金屬的重大區別。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現代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鋁金屬的制造屬性和現代智能技術的發展決定了,對鋁產業來說,智能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李慶新表示,在這一理念引導下,六師鋁業建設了智能工廠,引入了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和物聯網技術,建成了質量大數據追溯系統、生產管控系統、動態智能管控系統、供應鏈協同優化系統等10個智能化應用,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408臺電解槽實現了無人化管理,生產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人均產能全球首次突破千噸。
"綠色是底色,也是底氣"
在傳統認識中,電解鋁一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在六師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李慶新始終高度重視構建與電解鋁行業相適應的生態體系。公司先后投資60余億元對環保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奏響了一首綠電織夢和變廢為寶的交響曲。
"綠色是底色,也是底氣"。李慶新認為,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耗能行業企業要走在前列,對一個企業來說,生態"底色"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針對電解鋁耗電量大的難題,2022年,六師鋁業在廠房周邊的戈壁灘斥資建成88萬千瓦光伏矩陣,每年發綠電14.5億度,減碳121萬噸。光伏板集群不遠處,2000畝智慧農業基地悄然形成:工業余熱為大棚供暖,粉煤灰砌塊筑墻,滴灌系統由綠電驅動,沙漠里長出了草莓和櫻桃。"過去工廠是'抽水機',現在成了'輸血泵'。"這一模式帶動周邊團場職工轉型為產業工人,1500余名團場職工每年增收超2億元。
鋁灰,是在電解鋁或鑄造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灰渣,被歸類為危險固體廢棄物。在潮濕的環境中,鋁灰會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氨氣、甲烷、氫氣等有毒、有害且易爆的氣體,對周邊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每噸電解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鋁灰量約為10至13公斤,這一難題已成為制約鋁行業持續發展的沉重負擔。
但在六師鋁業,連鋁灰都是"寶貝"。公司斥資15億元建成"煤電鋁一體化"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將電廠廢渣轉化為建筑砌塊,年消化200萬噸粉煤灰,少占500畝填埋地。更令人振奮的是,團隊攻克了鋁灰無害化處理難題,將危廢制成電解槽保護環,實現循環利用,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成為全國首家鋁危廢循環利用的電解鋁企業。
光伏板鎖住氤氳水汽,沙丘間冒出點點新綠,沙漠里生出累累果實,煤灰化為整齊砌塊……綠色正在編織六師鋁業的底色,見證六師鋁業對生態文明的宣誓。
"鋁的綠色屬性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李慶新算了一筆賬:每噸再生鋁的能耗只有原生鋁的5%,而中國再生鋁的占比還不到20%。他表示,六師鋁業正在布局再生鋁產業園,計劃到2030年將再生鋁的比例翻兩番。750mm高陽極技術、粉煤灰(鋁灰)提鋁試驗、再生鋁產業園布局……每一步都瞄準"雙碳"靶心。"到2030年,每塊鋁都將有'碳足跡身份證'。"李慶新堅定地說。
從黃沙漫天到綠意蔥蘢,從"制造"到"智造",六師鋁業用16年的發展證明:工業文明與生態和諧并非悖論。與之相伴隨,李慶新也在天山腳下鐫刻了自己的人生"鋁"程。在這片風沙肆虐的土地上,一條用鋁錠鋪就的綠色絲路,正通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璀璨未來。
(編輯 牛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