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但要實現由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的轉變,依然任重道遠。以西裝縫制享譽全球、以智能定制領先全球的全國最大西裝出口企業,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楊集團"),在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2024年服裝定制數量達到214萬件,保持全球第一。
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在總結這一驕人業績時說,公司堅持把握國家"雙循環"戰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重大機遇,加快數智化轉型,持續優化訂單結構,培育新質生產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胡冬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凡是黨中央定了的就要堅決執行,不能打折扣",更加堅定了企業勵志發展的信心。"去年我們在大規模的設備更新改造方面享受了優惠政策,對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大楊集團作為紡織服裝外向型企業,在持續深耕國際市場的同時,加大拓展國內市場的力度,包括從加工到品牌的轉型、服務一個區域市場到服務全國市場的轉型,深入參與我國由紡織服裝大國向強國的提升。"
作為"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始會員,大楊集團以自主研發的"優思達"服裝定制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實現訂單處理的程序化、自動化以及遠程下單,有效整合了訂單管理、量體數據、材料備貨、生產工序、終端店面等多方資源,極大提升訂單效率,一件定制西服從下單量體到制作完成,最快只需3個工作日,可以滿足大規模單量單裁定制化生產需求。
在大楊集團的智能化生產車間,每天有近千件西裝下線。智能吊掛傳輸系統按工序把袖口、衣領、前襟等一個個部件,精準送到各崗位工人面前。智能裁剪、智能懸掛、立體倉儲、智能物流等系統各司其職。"在完成數字化改造前,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樣板師,從量體取數據到制作成版,也需要兩個小時。而現在,這個過程不到兩分鐘。"胡冬梅介紹說,現在排版成型后,以投影的方式將等比尺寸映射在裁剪機上,機器自動進行剪裁,大約一分鐘就能完成。
大楊集團先后投入超2億元,打造"全球服裝智能化柔性定制生產體系",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個性化定制有機結合,驅動面輔料采購、版型選取、生產組織、計劃排產、倉儲物流、運營管理,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排版、智能裁剪、智能吊掛運料、智能倉儲物流等功能,讓一件衣服的合體度高達99%。企業在頂峰時期擁有超過11000名員工,如今只要4500名員工便能實現同樣的產能,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
作為一個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大楊集團近年來積極拓展國內市場。旗下領軍品牌"創世"入駐沈陽、長春、西安和武漢等地的高端商場;3D羽絨保暖商務休閑褲和知竹·蘇繡中式華服榮獲工信部"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獎項;凱門定制從大連走向全國,北京雙店、上海、深圳四家門店齊開;凱門職業裝以廣州、深圳、北京為支點,深度布局全國市場,聚焦精工品質與全方位服務。
大楊集團旗下的洋爾特公司、貿大公司、格爾特襯衫工廠通過"省級智能工廠"驗收。洋爾特意大利專線組建完成,格爾特高檔襯衫手縫小線已建成投產,格爾特智能吊掛生產車間改造升級,大楊定制"一站式"生產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大貨快返業務、小團購業務脫穎而出,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女裝、休閑品類異軍突起。公司研發的AI試衣、面料單耗計算等新技術已應用推廣,全品類智能刺繡模塊為產品注入科技魅力與個性化設計,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通過"AAA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榮獲"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先進單位"。
45年前這個由幾十名普蘭店的農家婦女,每人自帶縫紉機組建的做套袖起家的小作坊,如今發展成為擁有7家智能化生產工廠、40條智能化生產線,年服裝綜合生產加工能力1100萬件的世界最大服裝定制企業。
胡冬梅表示,紡織服裝是一個大的民生行業,解決大量就業,為美好生活創作出五彩斑斕的產品。"未來,我們要在繼續做好出口服裝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國內市場的大循環,讓全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為此,大楊集團最新制定了'品牌大楊、定制大楊、數字大楊、綠色大楊、文化大楊'新戰略,將發揮企業多年來積累的產業優勢和行業資源優勢,加快轉型升級調整結構,引領行業發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普蘭店區紡織服裝產業。"(周太友)
(編輯 牛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