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顏韻通訊員謝斌】在閩西龍巖,民營經濟主體達48萬多家,占所有經營主體的98.84%,民營企業近9萬家,占全部企業比例約94%。這片紅色土地上,在弘揚和踐行"晉江經驗"過程中,"龍巖企業日"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政企雙向奔赴的新篇章。自2015年起,龍巖市委、市政府把每年7月8日設立為"龍巖企業日",通過舉辦系列活動、出臺惠企政策、搭建服務平臺等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穩預期強信心促發展,將"晉江經驗"的闖勁內化為制度創新的實踐。
2024年,龍巖民間投資增速居全省第四,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外貿出口總額增速居全省第一,民營經濟的"上揚曲線"背后,是一套可借鑒、可推廣的親清政商"龍巖解法"。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開專題協調會,到千名干部深入掛鉤企業開展聯系走訪幫扶;從"企業日"座談會的零距離對話,到"龍巖企業之家"平臺的快速響應,龍巖用一套實打實的組合拳證明:親清政商關系不是口號,而是可量化、可感知的服務生態。
千名干部"沉下去",企業難題"浮上來"
設立一個節日易,構建一套長效機制難。"龍巖企業日"的特別之處,在于將"一日慶典"升維為"365天服務生態"。
"干部下沉一線、全程參與,既幫助企業規避了政策風險,又通過常態化服務強化了企業的轉型信心。"福龍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西泠表示。在福龍馬集團,掛鉤領導牽頭組織,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新能源國補政策解讀,明確申報條件、材料要求和時間節點,協調跨部門核查新能源車輛數據、技術參數等關鍵信息,助其精準申報國補資金。在天博信息,掛鉤干部積極宣傳和解讀惠企政策,協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牽線搭橋促成業務合作。"這些幫助切實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讓我們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天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強說。
在上杭縣,掛鉤干部們落實"一月一聯系、一季一走訪"要求,每季度至少安排1次下沉式走訪調研;在新羅區,掛鉤干部們緊盯培育目標任務,以"為民辦實事"為抓手,及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實時掌握企業發展訴求;武平縣建立問題"收集-交辦-反饋-回訪-考評"閉環服務機制,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在提質效、優服務、解難題、促發展下功夫"--這是龍巖"千名干部掛千企"機制的承諾。1015名市縣干部掛鉤1500家重點企業,2024年全市累計開展幫扶7967人次,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各類困難問題3985個。
線下政企"面對面",線上服務"心連心"
龍巖搭建"兩個平臺",推動解決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連續十年,龍巖市舉辦"龍巖企業日"座談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及市四套班子分管聯系領導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出席,與民營企業家代表進行零距離對話,深入了解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2024年"企業日",市委書記帶頭深入掛鉤的龍巖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市政府每位分管副市長牽頭行業主管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76項企業訴求"臺賬化"督辦。
"參加'企業日'座談會后,掛鉤干部很快帶著金融助理上門,幫我們按程序協調了資金周轉難題,解了燃眉之急。會上提出的問題,件件有回音。"李小強感慨。"市級統籌、縣區聯動、部門協同"的立體化工作格局,讓企業從"單打獨斗"轉向"借力突圍"。
"龍巖企業之家"平臺則讓服務突破時空限制。這是福建省首個"企業之家"服務平臺,共設企業訴求、政策查詢、供需對接、融資對接、科技創新、用工對接6個板塊。平臺上線以來,累計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各類困難問題4千余個,報市級建立臺賬清單1千余個;已兌現各級工業企業政策資金約2億余元,惠及企業超1千家次;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幫助企業減輕負擔超24億元。
"融資對接板塊可實現公共信用大數據共享,讓企業與金融機構快速配對。科技創新板塊能為企業提供項目對接輔導、專利申請等服務。用工對接板塊可推動就業信息和市場信息需求雙向匯合。"龍合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靜介紹平臺使用感受。"我深切感受到'龍巖企業之家'線上平臺帶來的便利,該平臺整合了很多分散的資源。"李小強評價道。企業可以"一鍵寫信"反映問題,快速查詢惠企政策并實現精準匹配,還能一鍵發布供應鏈需求。
讓企業家站"C位",激活發展動力
民營經濟是龍巖經濟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優勢所在,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和激發企業家精神,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首要前提。龍巖通過N項活動,把企業與企業家當作"自己人"。
2024年"企業日",閩商講師團走進龍巖,傳授新質生產力轉型經驗。百名勞模工匠組成"助企小分隊",深入重點工業企業開展技能培訓、技術攻關、宣傳講座等。數字經濟新銳返鄉"集智聚力·合作共贏"對接交流活動為數字經濟企業提供資源互補、項目對接的平臺。這些活動不僅輸送資源,更傳遞信心--"全社會形成了親商、重商、敬商的良好氛圍,讓企業家能夠安心經營、放心發展。"楊靜說。
如沐春風的貼心服務提振企業家發展信心,引導民營企業在壯大實業根基的同時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大愛龍巖·龍商助力災后重建"行動中,民營企業募集資金2700萬元,支援"6.16"特大暴雨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21對村企結對共建助力鄉村振興,上杭縣優達農業依托"智慧農業"平臺帶動283個行政村增收。企業家從"受益者"變為"貢獻者"。
龍巖市四套班子領導分別結對聯系33個市本級商協會,商會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問題,能現場協調解決的馬上辦,其余問題由市工商聯匯總,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辦落實。"這些機制不僅是政策落地的'加速器',更是政企信任的'黏合劑'。"張西泠說。當企業家的建議寫入政策、企業的難題成為改革的靶點,政商關系的"親"與"清"便有了更加堅實的根基。
"企業有需要,黨委政府一定回應""沿海能做到的,龍巖也要做到""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這一句句承諾正不斷兌現--十年來,龍巖市從當地實際出發,創新活動形式載體,不斷建立健全惠企機制,持續提升優質營商環境,推動"龍巖服務"走在全國全省前列。"龍巖企業日"的實踐也表明:親清政商關系構建的密碼,藏在每一次躬身服務、每一場坦誠對話、每一項共建行動中。
(編輯 牛暢)